●吳華英子
對江西的了解極為膚淺,知道幾個地名也是因了三兩文友。很長一段時間,我覺得他們對故土的描述應(yīng)該就代表了整個江西,有簡單的地景,有不凡的風(fēng)貌。直到我讀到了《望仙志》,才將自己從固守中抽離。江西地大物博,各有精妙。而上饒望仙,更是自成一處的山居望仙,是無我無爭的嫻靜望仙,仿佛隨意去走上一走,便會帶回一個不一樣的自己。
讀《望仙志》,知它歷史,不禁唏噓。從春秋戰(zhàn)國,至秦,至三國,至唐宋元明清,再至后來,朝代更迭中紛亂不斷,讀著讀著,腦海里便會不時閃過各種荒煙蔓草枯墓野嶺的畫面。你看“大事記”記載:皇佑元年,水旱相繼為災(zāi),民以草根為食;端平元年,元滅金,邊釁四起,烽煙不息;至元四年,靈山崩裂;正德元年,贛北各地均受瘟疫,鄉(xiāng)人染疾,望仙境內(nèi)滿門皆歿者不鮮;順治四年,兵亂,大旱,縣民采山中石粉充饑……這滿目瘡痍,字字滴血,歷史的沉重擺放在這里。望仙,完全就是一處聯(lián)系歷史與族群記憶的地方。這里的上代人與上上代人……經(jīng)歷時間長流的淘洗,或離開,或遷居至此,有悲壯,亦有重拾的新生。
如今的望仙是什么模樣,我只捕捉到了這一句就已覺夠好:山中有水,水中有山。物欲喧囂的今日,能夠遠(yuǎn)離人際摩擦與利益紛爭回歸山水間,自是心之所向,美好意境對人是有精神營養(yǎng)的。古人雖與我們已是煙塵久遠(yuǎn),但他們曾經(jīng)途經(jīng)至此留下的詩文卻依然在世間傳頌。王安石落筆:每向小亭風(fēng)月夜,更疑山水有精神。明代大學(xué)士夏言揮毫:九華五老皆遜色,不及靈山秀色嬌。楊萬里更是既愛望仙的山水,又愛望仙的美食,他寫道:胸中自有水晶宮,不怕醉鄉(xiāng)無畔岸。一想到眾多文人墨客曾在這片土地上流連忘返,對望仙的好感陡然倍增。遙想,風(fēng)吹影動,他們?nèi)粢煌跐馐a下,看枝丫錯落篩動的光影,對飲吟詩,閑適恣意,這會是何等的意氣風(fēng)發(fā),仿佛史上那些滿目瘡痍從未有過。望仙,真真是世外桃源、宛如仙境了。
若有機會,我定要去望仙走走看看。我要去望仙臺、摘星塔,我要去太子廟、天心寺,我要去西坑古戲臺,我還要去犀牛角亭。尋古探幽,是了解一個地方最為便捷的方式。我愿意從望仙的先民開始了解,從新石器的遠(yuǎn)古文明開始了解,空曠深邃的天地之間,時光慢悠如同靜止。在歷史洪荒中的某一剎那,群山巍峨包容,我一路輕輕揚起碎石沙土,曾經(jīng),當(dāng)下,未來,三者疊合在我的步履之下,好像也參與了一場關(guān)于這里的生命史。若是那樣,我想我將會和所有走過望仙的先人那樣,理解生命之重,也理解生命之輕。
任何一個地方,有苦難,必有抗?fàn)?,望仙也不例外。如果去望仙,我一定還要去南峰村、葛路村、大濟村、祝獅村等紅色熱土,去江西省文物保護(hù)單位“沙洲紅軍街舊址群”。崢嶸歲月,紅旗漫卷,歷史的年輪上,有無數(shù)革命者留下的紅色印記。他們英勇奮戰(zhàn),為后人的幸福頑強拼搏,連婦女兒童也自發(fā)組織起來,站崗、放哨、送軍糧……盡管命運多舛,望仙人從來未曾退縮一步,相反,還出現(xiàn)了一系列的平民英雄。譬如,心向紅軍的“鹽娘”王梅英;在白色恐怖經(jīng)濟封鎖下不領(lǐng)工資的合作社人曹立營;為送鹽給紅軍,不惜犧牲自己的周忠林父子。在望仙,像這樣的擁軍故事如同天上的星星,數(shù)不清。讀第八章《紅色望仙》,怎能不淚流滿面?軍愛民,民擁軍,是血濃于水的至深情義將望仙的灰暗慢慢破曉,逼近黎明。
我承認(rèn),我在讀《望仙志》的時候是跳著讀,然后又重新回頭仔細(xì)讀,讀它一路走來的愴然,也讀它鮮活璀璨的民俗文化。不得不說,一方水土一方人,望仙的山清水秀,滋養(yǎng)出了淳樸聰慧又能歌善舞的望仙人,他們在謀生之余覓得別樣的歡樂源泉,更將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充分融入自己的生活,贛劇、傀儡戲、采茶歌、儺舞……這些極具地方色彩的文化,如清泉流淌,讓人心醉神迷。而各種民間習(xí)俗,更是熱鬧非凡,共同編織出了望仙生動而溫馨的生活畫卷。
作為資深吃貨,對《望仙志》里的傳統(tǒng)美食自然興趣盎然。對于美食,望仙人有自己的體系,他們無須外界認(rèn)同,只在自己的飲食文化里呈現(xiàn)多樣化的特色,注重營養(yǎng)與口味,目的只有一個:下飯!對于“志”里記載的幾種甜品:葛根汁和清補涼,不知是不是因為即將到來的盛夏酷暑,突然就想立刻、馬上來上一杯,以消心中難耐的饞癮。
盡管讀了幾遍,仍不敢輕言我對望仙是了解的。我總覺它始終有種大隱隱于市,小隱隱于野的神秘,就像胡昭的隱而不仕,自有風(fēng)骨。我自知沒有活躍的閱世心,但我依然在短暫的時間內(nèi)對望仙的現(xiàn)在種植下了歡喜。沉寂多年,一朝蘇醒,所有的風(fēng)貌厚積薄發(fā),一眼入心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望仙讓人心疼過,卻又令人欣慰。盛衰興替,從來都不是故事,望仙的發(fā)展,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詮釋。曾經(jīng)貧瘠的土地上,有了百味街、作坊街,甚至酒吧街,來此創(chuàng)業(yè)的除了絕大多數(shù)本地人,更有遠(yuǎn)道而來的外國人。望仙人,再無須望仙、求仙,他們早已過上了神仙般的日子,在懸崖的民宿里,一邊賞花吃茶,一邊接待五湖四海慕名而來的游客,或者,在大山里,只耕時間。
所有的美好總得親自感受才好,悄悄搜了下導(dǎo)航,自駕,需七小時方可抵達(dá)。這令人挑戰(zhàn)的距離啊,就算為了證明勇敢,也得踐行一次才是。望仙,等我,不見不散。